 |
德國宣布,在勃蘭登堡州發現一隻水牛有口蹄疫,為該國近40年爆發的首個口蹄疫疫情。 |
2025年1月10日,德國勃蘭登堡州(Brandenburg)爆發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疫情,引發國際關注。此為該國自1988年最後一例口蹄疫案例後,時隔37年後再次發生。
為防止疫情傳入並確保中國畜牧業的生物安全,中國海關總署與農業農村部迅速反應,採取一系列預防措施。這不僅關係到中國畜牧業的穩定,也對全球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怎強化口蹄疫防疫措施?值得我們一起借鏡學習。
口蹄疫的嚴重性與國際影響
口蹄疫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影響牛、羊、豬等偶蹄動物。該疾病雖不會感染人類,但對畜牧業的經濟影響極為嚴重,導致動物生產力下降、進出口貿易受阻,甚至可能造成大規模撲殺和市場恐慌。
德國此次爆發的口蹄疫疫情已引起歐洲各國關注,特別是鄰近的法國、波蘭與荷蘭等畜牧大國,皆加強檢疫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對於中國而言,德國是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國之一,因此防範疫情進入中國至關重要。
中國的防疫應對措施
中國海關總署與農業農村部在疫情爆發後迅速採取防範措施,確保疫情不會傳入國內。根據官方公告,主要防疫措施包括:
1. 暫停進口來自德國的偶蹄動物及其產品
- 凡自2025年1月10日後從德國輸入的活體牛、羊、豬,以及生鮮肉類、乳製品、皮革等,皆禁止進口。
- 對於已在運輸途中的貨物,要求進一步檢疫並進行風險評估。
2. 加強入境動植物檢疫措施
- 增加海關邊境檢查站的檢疫強度,特別針對來自歐洲地區的旅客與貨物,進行更嚴格的消毒和查驗。
- 對國際航班旅客的行李加強檢查,避免旅客攜帶肉類製品或動物源性食品入境。
3. 強化國內養殖場監測與防疫
- 要求各地農業部門對國內養殖場進行全面監測,強化疫苗接種,並提高養殖戶對口蹄疫的警覺性。
- 針對有進口飼料與動物來源的企業,加強溯源管理,確保無感染風險。
4. 建立緊急應變機制
- 若發現可疑病例,立即封鎖養殖場,採取隔離措施,並對受影響區域的動物進行檢測。
- 增強地方政府與養殖企業的協作,確保防疫措施能夠迅速落實。
中國畜牧業的挑戰與長期防疫策略
此次德國口蹄疫疫情提醒中國,全球動物疫病風險依然存在,且國際貿易的頻繁往來使疫病防控變得更具挑戰性。為應對未來類似的風險,中國應持續強化以下策略:
1. 提升動物檢疫與監測能力
- 增設更多現代化檢疫設施,提高口蹄疫病毒的快速檢測能力。
- 鼓勵科研機構與獸醫單位合作,開發更高效的疫苗與檢測技術。
2. 加強國際合作與信息共享
- 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和其他國家建立緊密合作,及時共享疫情資訊與防疫經驗。
- 參與國際防疫聯盟,確保中國的動物疫病防控措施符合國際標準。
3. 推動畜牧業現代化,減少疫病風險
- 鼓勵智慧養殖技術的應用,如遠端監控、人工智慧分析等,以降低動物密集養殖帶來的風險。
- 提高養殖環境的衛生標準,降低疾病傳播的可能性。
中國防疫戰略的關鍵時刻
德國口蹄疫疫情雖然尚未對中國畜牧業造成直接影響,但中國政府的迅速反應顯示出對動物疫病防控的高度重視。
隨著全球貿易的發展,疫病跨國傳播的風險難以完全避免,因此持續提升檢疫能力、加強國內外合作、推動畜牧業現代化,將是確保中國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此次防疫行動不僅有助於保護中國的畜牧業,也為全球疫病防控體系樹立了良好範例。未來,如何在開放市場與生物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全球畜牧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目前,德國農業部3月12日宣布,該國大部分地區已無口蹄疫,並表示已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交申請,希望能解除對德國肉類、乳製品出口的限制。
(參考資料/聯合早報、客新聞、食力、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