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從美國藥品規範上路,看國內畜牧業的進步

近期又是國內獸醫師們申報藥品流向的半年度「盛事」,由於動物醫院與診所,對進貨藥品、使用量都相當龐大,故國內有許多獸醫師必須耗費一整天的時間來清點、線上申報。

不過,此項政策反而對經濟動物產業的獸醫師是一項利多。因為國內早期在經濟動物業界,並無強而有力的買賣與用藥規範,致使少數畜牧養殖者會自行濫用藥品,同時亦有許多無照、非專業的動物用藥品販賣業者,在未經督導的情況下賣藥、用藥。

透過此項政策的實施與規範,由獸醫師開立的處方籤,就此變成買賣、用藥的基準,也直接拉抬了經濟動物獸醫師在畜牧業界的專業地位。

  








根據美國FDA公告,該國亦將於2023年六月12日起實施該準則,明文規定醫療用動物藥品,僅能持處方籤購買,而不再是「開架商品」。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已經超前部屬於美國,並符合國際間的趨勢與政策,搭上國際的進步快車。


美國FDA頒布之動物藥品管理規範

進一步看這項政策是如何拉近養殖業者與獸醫師的距離。如果養殖業者與場內專屬的特約獸醫師,有良好的獸醫-場主-動物三向關係(VCPR),那不但彼此都會有更深入且可信的關係,還能有專業的討論,並且合理使用有效的藥品,解決了過去的陋習所衍伸的多項陳年問題。


比如說Penicillin、磺胺類的散劑、錠劑、針劑,都是規範的藥品;此外,所有經濟動物別的獸醫師都將參與其中,如牛、豬、羊、家禽。別忘記馬、兔子、或寵物等,其實也都受到這樣的規範。雖然政府沒有給予壓力或宣導,但實際上獸醫師在這中間是扮演重要的腳色,可以告知養殖業者與農民場主,從舊觀念轉變到新概念、從宣導到協助執行政策。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獸醫師暨助理教授Sandra Stuttgen進一步表示,FDA的終極目標在於維持抗生素應用於人類與動物的有效程度、減少抗藥性。因為,根據該國CDC報告闡述,每年有兩百萬人受到細菌感染,並且有抗藥性,其中有兩萬三千人因而死亡,此乃經濟動物上濫用抗生素所致。


美國FDA也支持CDC的說法,並且表示今(2023)年六月將實施的該項藥品管理準則,有助於養殖業農民與零售商加強管理這些抗生素藥品。不過,根據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的Becky Funk與Jesse Fulton獸醫師表示,市場上仍保有部分「開架」藥品,例如抗寄生蟲藥、營養劑、益生元與益生菌,這些倒是部分跟臺灣現況是一樣。


此外,還有其它相似之處,以養殖業農民觀點來看,如果早已經建立好與特約獸醫師的關係,倒不用擔心這項政策的影響;倘若沒有的話,也應盡早與有牌、有照的合格獸醫師建立此互信關係,並與獸醫師一同遵循政策。如此,將對自己、對獸醫師、對動物,甚至對國家與社會而言,將是多贏的局面。


參考資料:

If You ‘Doctor’ Livestock, a New Rule will Determine How or If You can Buy Antibiotics | AgWeb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牛走台客時尚穿藍白拖? 吳永惠教授揭2個實際用途

不少人認為「藍白拖」是臺灣草根文化指標,為臺灣特有的塑膠鞋,近日一名網友分享,看見牛隻穿著「藍白拖」的模樣,拍下畫面上傳論壇,引發網友熱議。


牛隻也走台客時尚穿藍白拖嗎?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名譽教授吳永惠,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底下兩個實際用途:


(圖/翻攝自爆廢公社、吳永惠 提供)





牛穿蹄鞋常見於乳牛場,肉牛較少

論壇中的照片看起來較像肉牛,吳永惠教授分享,蹄鞋(Cowslips、hoof shoes)常見於乳牛場,肉牛較少見,穿著蹄鞋目的旨在保護牛蹄,主要在蹄底有傷口時之治療,和保護正常牛蹄時使用。


(1)治療方面:蹄底因地面潮濕、碎石、粗糙不平或尖銳物,或者營養上缺維生素D/礦物質等原因,難免會有傷口,穿蹄鞋可保護傷口、減輕疼痛,並加速傷口癒合。


(2)護蹄方面:保護/預防正常牛蹄,使免於受傷。因為成牛要支撐500公斤以上之體重,四肢尤其蹄部相對較小,負重較吃力。


穿蹄鞋可可減輕體重對蹄部的影響,減少潮濕地面對蹄部的影響,也可預防萬一踏到地面碎石、銳物或粗糙不平物體時牛保護蹄底。



(圖/吳永惠 提供)



(圖/吳永惠 提供)


至少在五十年前,台灣已有蹄鞋

他認為至少在五十年前,台灣便有蹄鞋存在,因我國在1957年開始引進奶牛,為了治療傷口和保護蹄部,也許在這時引進國外的蹄鞋。


不過,亞洲過去可能也會給肉牛穿植物編織的草鞋;歐洲英國過去也有生皮、皮帶類的蹄鞋,不過這些在飼養馬的相關資料有記載,牛並沒有。


蹄鞋應用在乳牛身上,塑膠料的蹄鞋先用綁的,但如此並不牢固,現在多用黏的,約6-8週會自然掉落,穿「藍白拖」也相當好,如同牛的涼鞋;在治療蹄傷口時也有用木板塊。


但他強調,蹄鞋只是治療和保護,若要保護牛體,預防重於治療,應定時修蹄。


因為牛蹄如人的指甲,依地面材質之磨損而定,每月增長5-7(3-9) mm(每年約5-7公分),所以至少要約每半年定期修蹄一次,以免因蹄過長影響牛蹄踏在地面的正常腳度(前蹄45-50°,後肢50- 55 °)而使牛蹄較易受傷。


穿蹄鞋僅在減輕體重對蹄的影響,或避免牛蹄直接踏在潮濕或冰冷(通常牛舍地面不會過熱)的地面,無法用來取代定期修蹄!


訪談尾聲,吳永惠很高興因「牛穿藍白拖」照片,吸引眾人對畜牧業的關注,也提醒,牛蹄底受傷治療時,因與馬蹄沒有末梢神經和血管不同,牛蹄角化層很薄,其下有蹄葉層含豐富血管和神經。為減輕牛隻的疼痛,並加速傷口癒合,應盡量給牛穿蹄鞋或飼養於有塑膠墊場所。


並呼籲養牛戶,減少地面潮濕/碎石/粗糙不平、平衡日糧和定期修蹄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元旦起肉豬拔針!滿一年無案例將外銷豬肉,有望成亞洲唯一

 繼2020年,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12月30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布,2023年1月1日起種豬外的豬隻,全面停打豬瘟疫苗,7月1日起全國豬隻停止施打豬瘟疫苗,若滿一年無案例發生,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提出,豬瘟非疫區申請,若順利,我國將可發展外銷,成為亞洲唯一非疫區的國家。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布2023年元旦起,除種豬外的豬隻,全面停打豬瘟疫苗。(圖/農委會)



「豬瘟」是台灣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之甲類動物傳染病,亦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表列重要疾病,自2006年至今,台灣已有16年未再有豬瘟確診病例,農委會為讓台灣邁向無重大疫病國家,並拓展國內優質豬肉產品之國際市場,促進產業發展,因此推動豬瘟拔針。


為達成撲滅豬瘟之最終目標,農委會規劃三階段完成:

(一)第一階段(2021年~2022年):落實全面疫苗注射、環境風險監控及產業溝通。


(二)第二階段(2023年~2024年6月):持續疫情風險監控,並逐步進入停止豬瘟疫苗注射評估階段。


(三)第三階段(2024年6月起):適時向WOAH提出「豬瘟非疫區」申請。


農委會說明,自2021年起防檢局啟動各項監測機制(階段性停打豬瘟疫苗試驗、哨兵豬試驗、屠宰場淘汰種豬、化製場斃死豬隻、野豬及棄置死豬等、屠宰衛生檢查等),均未發現或檢出豬瘟野外病毒,研判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之風險極低。


經專家評估,可以穩健方式推動2023年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措施,將分二期方式實施,分別為:

(一)第一期(2023年1月1日~6月30日):臺灣本島、澎湖地區、馬祖地區及金門地區實施出生豬隻及肉豬停止施打豬瘟疫苗(但不包括種豬),以作為2023年7月1日全國停止施打豬瘟疫苗之風險評估重要科學依據。


(二)第二期(2023年7月起):全國豬隻停止施打豬瘟疫苗。


農委會強調,撲滅豬瘟停打疫苗,除可減少養豬場人力及購置疫苗費用,亦可降低因施打疫苗造成緊迫及副作用之損失,有效減少豬隻飼養成本,將大為提高我國豬隻及豬肉產品之國際競爭力。


因此,農委會籲請養豬業者齊心配合,2023年1月1日起肉豬停打豬瘟疫苗措施,切勿私下囤積疫苗或對肉豬注射豬瘟疫苗,同時加強場內生物安全工作,倘各項監測數據未發現豬瘟野外病毒活動跡象,將於2023年7月1日穩健進入豬隻全面停打豬瘟疫苗階段,達成撲滅豬瘟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