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人而言,養毛小孩當寵物再平常不過,不過國外已吹起一陣「養雞」風潮,美國業者看準商機,提供量身設計雞舍的服務,在2021年疫情期間,銷售額更上看5,500萬台幣!
而在台灣有個人「愛雞成癡」,為雞放棄美食旅遊作家工作,盼透過「友雞」運動,不僅幫助長者找到心靈倚靠,減輕高齡社會壓力,也盼望透過一顆蛋的力量,改變人際、土地與動物間的疏離。
圖/楊環靜 提供
是什麼原因,讓擁有穩定工作、薪水的楊環靜,願意離開舒適圈,從零開始,學習友善飼養雞隻?
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在創立食二糧前,是名四處品嚐美食的旅遊作家,約於2010年,台灣爆發多起食安事件,加上一次偶然下,參與阿朗壹古道環境倡議,發現許多人為這片土地默默付出,引發她思考自身與食物、環境的連結,雖撰寫美食與在地文化連結,卻對食物背後來源一知半解。
因此她開始拜訪友善農夫,一次與從事友善循環的雞農攀談下,發現雞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好幫手,這使她聯想到約2009年至澳洲打工時,房東媽媽與在庭院養的6隻母雞的親密互動,觸動其想透過「友雞」做改變的念頭,設立友雞生產計畫與食二糧。
為何要「友雞」?
「能天天吃肉,除了因時代演進,現在人民較富裕,也反映出台灣的飼養技術精進,但為了壓低(肉品或蛋品)價格,所造成的食物浪費(養成不惜物)、環境傷害,要由誰買單?」楊環靜說道。
過往雞常和人們生活在一起,雞,更是田園生活的代表動物之一,然而畜牧飼養技術興起,及時代演變下,養在家的雞多是為飽足口腹之慾而養,並非為了認識牠,也因現代人對雞很陌生,所以看待牠們為「肉」,而非「動物」。
其實,雞是具備多功能的動物,例如:可以生產雞蛋、除草、處理家中的廚餘等,根據科學研究,雞具備人的推理能力,相當人類約7歲智商,雞也是陪伴長輩的忠心朋友,懂得撒嬌、認主人,且每隻都有獨特個性。
她分享,前不久母親感嘆說道,過去要吃肉都搶不到,現在要孩子多吃點肉,還要用拜託的,見得肉品對人們來說,已是稀鬆平常。
然而,為了享受物質,使人天天吃得起雞肉,雞住進了工廠,與人的關係中脫離,人們忘記雞肉與雞蛋背後是一個生命的付出,淡忘母雞原本可以除蟲、除草,牠們從昂貴轉為廉價的動物。
圖/楊環靜 提供
了解此為生命,才能推動友善畜牧
楊環靜指出台灣社會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比起「友善畜牧」,更多人倡議「友善農業」。
某部分是因台灣地狹人稠、成本等因素,商業模式下很難避免現在的飼養模式,另一部份則是因倡議「友善農業」的團體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宗教團體,他們因教義關係,較不會碰觸畜牧產業。
為了實現理想,楊環靜做了許多功課,參加相關講座、向農民與相關政府單位討教等,於焉,食二糧「友雞」之路在2014年從「消費端教育」啟程,成立「食二糧友雞生活蛋舖與教育基地」。
2018年,成立母雞的移動學校,2020年建立「讓雞吃在地友善飼養生產基地」,並與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合作,引導約15位部落長者和身障者參與友雞生活。
「若今天人們不認識動物,就不了解動物福祉需要提升之處」,秉持此一想法,她積極舉辦「友雞生活」講座與活動,至今已超過250場講座與活動。
雖「友雞」的推動並非一蹴可及,但至少能讓大眾更了解畜牧業在環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讓人重新看見「動物的生命」,「知道此為生命」是推動友善畜牧的根本動力。
她提醒想投入「友雞」行動,飼養雞隻為寵物的人,其實不只是養雞,要把每個動物當作個體看待,先做足功課再飼養,其他寵物亦同!
「改變從一顆蛋開始」
問及「友雞之路」的困難,楊環靜指出兩點:1)因雞隻為經濟動物,所以不自覺會做出經濟思考,然自己目的為推動友善畜牧,改變人跟動物的關係。
2)食二糧不只期望從傳統飼養雞,變成平飼或放牧飼養,更希望能使用台灣在地生產的農作物為飼料,但成本反映於雞蛋價格,當飼料90%使用台灣在地作物時,使其流失大量顧客。
這代表需提高消費者認知,明白一顆蛋背後的價值與意義,例如:賦予長輩生命全新意義、減輕高齡化社會壓力等,這也是其舉辦多場講座與活動的原因之一。
低廉的雞蛋價格,背後是破壞環境、虐待動物換來的,她笑著說,若用畜牧業角度看食二糧在做的事情,可能會有落差,但我們做出的每個選擇,確實可能改變世界。
「友雞」之路漫漫,未來她盼望,讓國際看到台灣「友雞」,並邀請企業支持活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比如:認購一萬顆放牧雞蛋,支持食二糧的放牧雞蛋自販機於學區發展,讓學子看見永續發展的在地行動!
「每個人的手裡,握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可以從消費開始改變,或是從底子裡翻轉世界,食二糧有個翻轉世界的方法--友雞的力量!」楊環靜說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