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執業獸醫師該不該列入COVID-19疫苗的優先施打?

台灣目前的COVID-19現況,由於國際上友人的捐贈,以及政府從國際疫苗廠採購、國內生技廠商生產,讓社會上疫苗籌碼趨多,而衛福部疾管署所編列的一到十類人員施打順序,也就陸陸續續獲益。


然而,這十類順序中,並未見到"執業獸醫師"。

根據國內<醫事人員人事條例>的規範如下:
醫事人員,指依法領有專門職業證書之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醫事檢驗師、護理師、助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醫事放射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呼吸治療師、藥劑生、醫事檢驗生、護士、助產士、物理治療生、職能治療生、醫事放射士及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核發醫事專門職業證書,並擔任公立醫療機構、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 (各機關) 組織法規所定醫事職務之人員。

執業獸醫師並沒有明列在上述列舉的範圍中。


<執業獸醫師的工作內容,簡單區分為幾種型態>

1.伴侶動物醫療機構,如犬貓動物醫院、特殊寵物醫院。醫療過程通常是有時間性、持續性的,也就是一段時間內,動物病程都會持續發展,因此,不可能讓畜主等到未知時間點的疫情解封日,才把動物帶去看醫生。醫療機構不可能暫停營業、不收動物病患。

2.經濟動物獸醫師。通常這些醫師通常是去到養殖現場,直接照顧畜牧業的動物,像是豬、雞、牛、水產動物等養殖場。這些養殖場的動物,也是隨時有可能生病,並且因為集約飼養的關係,疾病發生的當下就應該及早藉由獸醫師的協助來阻斷傳染,以免在養殖場內擴散,造成養殖業者損失,進而影響畜牧產品市場的價格。
以前兩點來看,執業獸醫師沒有停止工作或歇業的選擇,畢竟動物不可能先暫停生病,獸醫師們也不能拒絕畜主、養殖業者先不要使用獸醫師的醫療服務與專業。

3.野生動物醫療。這類獸醫師們,通常還包括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調查與研究,除了醫療之外,更多的是直接踏入未知的風險領域,幫助人類找出病源,並且加以在未來作防範措施,以協助社會的公共衛生上之瞭解。

雖然COVID-19的病毒源頭,至今尚未能100%確定,但根據先前一些科學家推測,東南亞的蝙蝠是可能的傳播源。那麼,獸醫師在連結人畜共通疾病上的腳色,應該是最重要且唯一的人選。如此,也是最具感染風險的群體之一。

目前國內獸醫師的養成,是經過大學五年的專業訓練(有的是六年),有的還可以加上至少兩年的研究所專科訓練,以及畢業後的繼續教育來持續專精。不過,獸醫師所受到的待遇,似乎仍停留在台灣早期農業時代的思維,因而國內對獸醫師的重視,普遍不那麼高。
綜上,其實就筆者所知,目前國內各縣市的獸醫師公會,都有在幫獸醫師們聯署、爭取疫苗施打順序。然而,媒體與公眾人物的報導趨近於零,獸醫師的聲音似乎大不起來,所以尚未被廣泛聽聞。

不過,感謝台北市的應曉薇議員,協助台北市獸醫師公會向衛福部陳情,雖然目前得到的回應還不如預期,但也期盼衛福部能考量工作上的風險,以及照顧動物病患的天職,讓執業獸醫師能早日被納入疫苗施打順序的優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