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知道這是生命,才會珍視! 她為雞「棄筆從農」,推農牧共好

 對多數人而言,養毛小孩當寵物再平常不過,不過國外已吹起一陣「養雞」風潮,美國業者看準商機,提供量身設計雞舍的服務,在2021年疫情期間,銷售額更上看5,500萬台幣!


而在台灣有個人「愛雞成癡」,為雞放棄美食旅遊作家工作,盼透過「友雞」運動,不僅幫助長者找到心靈倚靠,減輕高齡社會壓力,也盼望透過一顆蛋的力量,改變人際、土地與動物間的疏離。



圖/楊環靜 提供


是什麼原因,讓擁有穩定工作、薪水的楊環靜,願意離開舒適圈,從零開始,學習友善飼養雞隻?


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在創立食二糧前,是名四處品嚐美食的旅遊作家,約於2010年,台灣爆發多起食安事件,加上一次偶然下,參與阿朗壹古道環境倡議,發現許多人為這片土地默默付出,引發她思考自身與食物、環境的連結,雖撰寫美食與在地文化連結,卻對食物背後來源一知半解。


因此她開始拜訪友善農夫,一次與從事友善循環的雞農攀談下,發現雞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好幫手,這使她聯想到約2009年至澳洲打工時,房東媽媽與在庭院養的6隻母雞的親密互動,觸動其想透過「友雞」做改變的念頭,設立友雞生產計畫與食二糧。


為何要「友雞」?

能天天吃肉,除了因時代演進,現在人民較富裕,也反映出台灣的飼養技術精進,但為了壓低(肉品或蛋品)價格,所造成的食物浪費(養成不惜物)、環境傷害,要由誰買單?」楊環靜說道。


過往雞常和人們生活在一起,雞,更是田園生活的代表動物之一,然而畜牧飼養技術興起,及時代演變下,養在家的雞多是為飽足口腹之慾而養,並非為了認識牠,也因現代人對雞很陌生,所以看待牠們為「肉」,而非「動物」。


其實,雞是具備多功能的動物,例如:可以生產雞蛋、除草、處理家中的廚餘等,根據科學研究,雞具備人的推理能力,相當人類約7歲智商,雞也是陪伴長輩的忠心朋友,懂得撒嬌、認主人,且每隻都有獨特個性。


她分享,前不久母親感嘆說道,過去要吃肉都搶不到,現在要孩子多吃點肉,還要用拜託的,見得肉品對人們來說,已是稀鬆平常。


然而,為了享受物質,使人天天吃得起雞肉,雞住進了工廠,與人的關係中脫離,人們忘記雞肉與雞蛋背後是一個生命的付出,淡忘母雞原本可以除蟲、除草,牠們從昂貴轉為廉價的動物。


圖/楊環靜 提供


了解此為生命,才能推動友善畜牧

楊環靜指出台灣社會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比起「友善畜牧」,更多人倡議「友善農業」。


某部分是因台灣地狹人稠、成本等因素,商業模式下很難避免現在的飼養模式,另一部份則是因倡議「友善農業」的團體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宗教團體,他們因教義關係,較不會碰觸畜牧產業。


為了實現理想,楊環靜做了許多功課,參加相關講座、向農民與相關政府單位討教等,於焉,食二糧「友雞」之路在2014年從「消費端教育」啟程,成立「食二糧友雞生活蛋舖與教育基地」。


2018年,成立母雞的移動學校,2020年建立「讓雞吃在地友善飼養生產基地」,並與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合作,引導約15位部落長者和身障者參與友雞生活。


若今天人們不認識動物,就不了解動物福祉需要提升之處」,秉持此一想法,她積極舉辦「友雞生活」講座與活動,至今已超過250場講座與活動。


雖「友雞」的推動並非一蹴可及,但至少能讓大眾更了解畜牧業在環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讓人重新看見「動物的生命」,「知道此為生命」是推動友善畜牧的根本動力。


她提醒想投入「友雞」行動,飼養雞隻為寵物的人,其實不只是養雞,要把每個動物當作個體看待,先做足功課再飼養,其他寵物亦同!


圖/楊環靜 提供


圖/楊環靜 提供

「改變從一顆蛋開始」

問及「友雞之路」的困難,楊環靜指出兩點:1)因雞隻為經濟動物,所以不自覺會做出經濟思考,然自己目的為推動友善畜牧,改變人跟動物的關係。


2)食二糧不只期望從傳統飼養雞,變成平飼或放牧飼養,更希望能使用台灣在地生產的農作物為飼料,但成本反映於雞蛋價格,當飼料90%使用台灣在地作物時,使其流失大量顧客。


這代表需提高消費者認知,明白一顆蛋背後的價值與意義,例如:賦予長輩生命全新意義、減輕高齡化社會壓力等,這也是其舉辦多場講座與活動的原因之一。


低廉的雞蛋價格,背後是破壞環境、虐待動物換來的,她笑著說,若用畜牧業角度看食二糧在做的事情,可能會有落差,但我們做出的每個選擇,確實可能改變世界。


「友雞」之路漫漫,未來她盼望,讓國際看到台灣「友雞」,並邀請企業支持活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比如:認購一萬顆放牧雞蛋,支持食二糧的放牧雞蛋自販機於學區發展,讓學子看見永續發展的在地行動!


每個人的手裡,握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可以從消費開始改變,或是從底子裡翻轉世界,食二糧有個翻轉世界的方法--友雞的力量!」楊環靜說道。


圖/楊環靜 提供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並非在罵人!第六屆「肥豬」科學與利用國際研討會將於台南隆重舉行

「肥豬」(fatty pig)一詞,經常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不過多為貶義,然而,其實這在畜牧業為一種「豬種」!通常指當地的在地豬種(indigenous pig),大多具有特殊經濟和文化意義。


而第六屆「肥豬科學與利用國際研討會」,將於10月26日至28日,在大臺南會展中心舉行,將探討台灣本土豬種與肥豬生產系統,例如:桃園豬、蘭嶼豬、高畜黑豬、蓄試黑豬一號,以促進養育肥豬的技術交流。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FB


19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於社群媒體發文,邀請畜牧業前輩先進,踴躍報名參加第六屆肥豬國際研討會(8月1日起開放報名參加大會),並邀請投稿論文或簡報,(即日起至8月15日開始)。


以下為貼文全文:


歡迎踴躍報名參加第六屆肥豬國際研討會,即日起至8/15投稿論文/簡報,8/1起開放報名參加大會。


親愛的朋友們,

我們很誠摯地邀請您參加第六屆肥豬國際研討會。此次國際研討會將於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在臺灣臺南市舉行。臺南市是臺灣畜牧業重心區域之一,更是臺灣最重要的歷史古城。


所謂肥豬(fatty pig)是指當地的在地豬種(indigenous pig),大多數肥豬品種都是特殊的古老豬種。牠們具有特殊的經濟甚至文化的意義,但隨著現代商業品種(如:藍瑞斯、約克夏、杜洛克等)及其雜交品種的出現,這些肥豬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已逐漸消失。歐洲地區有一些肥豬,如曼加利察豬(Mangalica)和伊比利豬(Iberico)等。


此外,在東南亞、遠東(臺灣如:蘭嶼豬)、中國、拉丁美洲和南非地區都可以找到肥豬的品種。


曼加利察豬和伊比利豬已被證明可用於生產優質且具特色的知名產品,已經找到自己在國際市場的角色及定位。


我們相信,這些地區性的特殊的肥豬品種具有特殊遺傳和市場價值。為了將這些肥豬的特色轉化為商業生產,一些研究學者及專家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及研究牠們的生理和遺傳特性。


因此在 2009年,歐洲和亞洲的研究學者及專家們聚集在越南河內,成立了一個「肥豬小組」,針對歐洲和亞洲的在地豬種進行討論。


之後,於2011年在匈牙利舉行了首屆肥豬科學與利用國際研討會。第2屆(2013年)和第3屆會議(2015年)會議也在匈牙利舉行,第4屆會議於(2017年)在西班牙的Badajoz舉行,第5屆會議(2019年)則在日本沖繩縣舉行。


即將召開的第六屆肥豬研討會,將於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在臺灣臺南市舉行。 


臺南市是臺灣在地豬種重要產業聚集地之一,也是臺灣最具歷史價值的古城,更是臺灣肥豬研究的重要地區。


將於2022年在臺灣臺南市召開的第六屆肥豬研討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聚集世界各地的肥豬生產者、肉製品加工和營銷的人員、技術人員、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及育種協會的代表們,齊聚一堂討論來自不同國家的肥豬產業現況。


從而鼓勵肥豬知識的發表和專門技術的交流,以強化肥豬生產系統及相關行業,讓肥豬產品更獲得大眾的喜愛,促使產業更加地興盛與發達。


臺灣的研究人員希望強化這項計劃,讓更多從事肥豬基礎與應用研究的科學家和產業參與者參與進來,以增加他們的知識,並在日常食品工業和商業生活中利用新的肥豬研究成果。我們期待在臺南看到大家,並將以最熱情的方式歡迎大家的蒞臨,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我們臺南見!


大會主席: 黃振芳博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臺南,臺灣


歡迎踴躍報名

謝謝您


本文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回顧安倍晉三對日本畜牧業轉型貢獻,在任期間他做了這件事...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今(2022)78日,在日本奈良當地進行街頭演說時,不幸遭受槍傷身亡,令人震驚與不捨。


回顧安倍晉三在2013年擔任首相執政時,因應即將加入跨太平洋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所可能造成的產業衝擊,未雨綢繆地將日本國內的畜牧業進行了改革,讓該國從補貼業者的「保護主義」,轉變為「出口導向」的方針,並且也持續執行至今。




由於日本自1971年便開放豬肉進口,因便宜的肉品輸入,而加上當地勞動力成本、飼料成本、土地成本等因素合計,導致此該國養豬戶也自當時的40萬戶,一路減養至今約剩下4千戶左右,在養豬隻頭數約900萬頭,僅剩下財團或大型豬場有能力支應養豬成本。


出口導向的策略,也藉由行銷日本食譜,將具有特色日本品牌豬肉,還能以較高的價格進行外銷。


而飲食文化、地理環境與規模經濟等因素,日本的養豬戶還是以進口玉米等飼料原料為主。


為了盡量降低當地飼料成本,該國農政局也在2006年推行飼料用稻米,並逐漸擴大耕種面積。有些品種的稻米,口感不適合人類口福之慾,例如:モミロマン這種高產量、低品質、省勞力的特性,且又不減營養成分的品種,正適合用來當作飼料米使用,可降低飼養成本。


圖片來源:日本農研機構

安倍晉三初次擔任首相的時間為2006926日,至2007926日,並於20121226日再次擔任首相,直至2020916日卸任。期間許多有關該國畜牧業的改革政令,都與安倍晉三執政期間重疊。

藉著減少無謂的補助與金額,同時又能鼓勵大量生產飼料米,以降低當地畜牧農戶飼養成本,加上豬肉價值的提升與外銷策略,安倍晉三成功改變了日本的畜牧業體質。


回過頭來看,根據目前農委會的許多政策,並觀察國內畜牧環境的變化,不難發現的是,台灣目前似乎正邁入與日本相同的軌道,也期待國內畜牧業的轉型能夠成功。

 

參考資料:

1.郭永興<<迎戰TPP,安倍政權農業政策三部曲:夢想、棍子與紅蘿蔔>>

2.日本農研機構

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女醫師嫁養豬戶,遭質疑「社會地位不搭」 豬農碾壓醫師的三個原因

 有位網友在PTT上發文詢問,有位當醫生的同學追一位女醫師追了很久,最後嫁給養豬戶,讓該同學覺得「輸了很可恥」,雖然該名養豬戶家有一台賓士休旅車GLS,以及一台s400,但原PO仍認為倆人「社會地位很不搭」。養豬戶跟醫生社會地位真的不搭嗎?




貼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養豬也是需要很多專業的,不要瞧不起人家」、「養豬月入都輕鬆破百萬 醫師沒幾個有這種能耐」;也釣出一名男醫師回應,岳父母家裡養約2萬多頭豬,原本對養豬沒有什麼概念,只知道那是一種專業,從調料、疫苗、人工生殖到肥育都是滿滿的學問,直到婚後才知道金額嚇人,「一星期就我一年收入!」不過術業有專攻,對此他充滿尊敬與敬佩。


經營臉書粉絲團「文青別鬼扯」,俗稱鬼王的劉志偉也發文分析,「沒錯啊,社會地位確實很不搭」,因不論收入、專業技能、耐受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各方面,豬農都屌打醫師。如今這位豬農居然願意娶女醫師,實在是委屈了。


首先,收入就都不必贅述。假設醫師每個月薪水是30萬好了,一年也就360萬。我們就算保守一點,每頭毛豬利潤只有1,000元,就約當一年出豬3,600頭。考慮到母豬一年約能懷兩胎,我們就當這是2,000頭的豬場好了。


你們知道2,000的場在養豬界是啥概念嗎?就是都不太敢出門跟人打交道、必定會被同行瞧不起的概念。


其次若論專業度,醫生很專業,但豬農更專業。


醫界的狀況是,皮膚科不懂腸胃問題,內科的也不會接生。


但豬農卻無法分科,他們全都得懂。豬豬感冒了,要立即判斷病因投藥。母豬懷孕了,他們要關心配方營養。母豬分娩時,他們要協助接生。小豬出生後,他們還得注意豬舍溫度,避免小豬失溫。


相較於醫師只懂某些專科領域,豬農真的是徹底碾壓。


第三,耐受力根本不用比了。豬農的工作時間絕對比醫生還長。


醫生碰到奧客,還能上網靠北討拍。但豬農平日若稍不小心,就被公豬攻擊,嚴重時一塊小腿肉就被咬掉了。但他們卻不會上網咒罵「奧豬」,更無法討拍。


最後,豬農因工作限制,所以極少外出跟人家social。但跟豬農們相處時,鬼王都覺得非常愉快,各個談笑風生。至於醫師部分,鬼王認識的醫師都很和善,相處起來也都很愉快,所以難以比較豬農與醫師的社會交往能力。


總歸上述,充分證明原PO所言不虛。醫師的地位確實遠遠不及於豬農,這位豬農願意委屈娶女醫師,想必是真愛!


本文經「文青別鬼扯」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