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業務好幫手》分享 免費、免下載!轉換老舊地址網頁

身為畜牧產業的外勤業務人員,拿到名單就常常需要自己陌生拜訪、開發客戶,無法避免登門拜訪。但是對於業務新手來說,總是會遇到手頭上的地址資料已經老舊,使用Google map或車上導航都找不到客戶確切的所在地,這種困擾時有所聞,常常一整天跑下來,光找地址就浪費一堆時間。這邊介紹一個工具網頁』(找找3+3),輸入舊地址後可以自動轉換到新地址或地球座標,並且提供連結至Google map經緯度定位,幫助業務精確找到地址,工作更得心應手。

 

過去網路還不發達,沒有Google map或導航機時,業務新手必需透過電話詢問客戶,沒有在地人或是業務前輩帶路,難以到達客戶家中。尤其在中南部畜牧重鎮的鄉間,隱藏在小路間的養豬、雞、鴨、牛等養殖場,若無識途老馬帶路,有時在附近繞2個小時都找不到位置。

 

如今雖科技日新月異,偶爾還是有找不到目的地的時候,原因是業務新手取得的地址資料可能早已相當老舊,幾經都市重劃、新路開拓或戶籍重編,新編的地址未及同步更新,因此經常找不到養殖場正確位址。


以下為畜牧經濟報向眾多辛苦的業務同仁們分享業務利器,只要有任何找不到的老舊地址,到這個網站輸入,就會自動轉換成最新的地址或座標,並且直接連結到Google map工具,可顯示正確位置,透過「規劃路線功能」,直接導航到客戶家,並且藉由「儲存地點功能」並建立自己的業務地圖,希望幫助同業在達成業績目標過程更省時間,好物分享非業配

 

該網頁最底下註明資料來源為中華郵政,以下就來看看『網頁』(找找3+3)的使用方式:



一開始搜尋地址,發現Google map顯示的不符合找尋的地點。(圖/截自Google map)



在網頁搜尋後出現兩筆較符合的新地址。(圖/截自找找3+3


點選其中一個之後,出現經緯度較詳細的資訊。(圖/截自截自找找3+3



連結自Google map後,點選儲存可以製作自己的業務地圖。(圖/截自Google map)



第二個示範,輸入地址後竟然定位到高速公路。(圖/截自Google map)


輸入地址後,這次出現只有一筆地址。(圖/截自截自找找3+3



點選地圖之後,搭配衛星地圖顯示,能知道該地點是否為目的地,可點選「規畫路線」導航。(圖/截自Google map)

希望這個工具可以幫助到大家,不只是畜牧業務需要,還有很多產業需要在鄉下小路找客戶,希望大家使用愉快,歡迎讀者繼續使用、推廣畜牧經濟報Livestock & Economic News ,未來會持續分享更多好用的「業務好幫手」!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面對非洲豬瘟侵襲,不要忘記生物安全

近兩周來,國內豬肉加工品市場上,陸續查獲從越南夾帶非洲豬瘟病毒而來的走私貨,並且流入餐飲店家。而國內餿水養豬機制,自2018年的非洲豬瘟防疫策略起,已經逐漸由政府輔導改善蒸煮設備與法令,也有不少養殖場改採全飼料飼養,但至今仍有將近一成的廚餘養豬戶,約莫650場上下。因此,從餐飲店家的廚餘,若流入夾帶非洲豬瘟病毒到廚餘養豬戶,那對國內養豬產業將造成鉅大損失。故,阻隔多年有成以來,當下正面臨重大威脅,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沉重地表示:「非洲豬瘟病毒已經殺到家門口了。」

本月25日,由祥圃公司與比利時商浩衛製藥有限公司合辦的生物安全線上講座,特別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防範,邀請了李淑惠博士與浩衛製藥的大中華地區產品經理陳秉誼先生,分享生物安全的觀念,與中國處理非洲豬瘟的經驗。

李博士提到,生物安全是一種文化,應該是深植畜牧業,並且對於農民來說,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以企業經營的名詞來說,這就是風險管理;生物安全也就是養殖場內的各種管制策略與措施。

有了生物安全這第一道風險控管,接下來便是環境的清潔與消毒。而一般大眾以為的生物安全,就是消毒;然而要先有「清潔」,才能進一步「消毒」。針對這兩個名詞,陳秉誼經理表示提出一個觀念,以細菌的生態來看,菌落形成時,對外環境會產生一道保護層,也就是「生物膜」,生物膜可對抗外界環境的刺激,來保護內部活的細菌持續增殖。

而清潔,就是透過清潔劑泡沫把生物膜給破壞掉,讓內部的活躍的細菌露出,接著使用消毒劑,便可發揮其效力;也就是勢必得這樣的搭配使用,才有最完全的效果。

對此,陳秉誼經理分享中國的經驗,在2018的非洲豬瘟全面肆虐後,中國也在三年內痛定思痛,全面升級畜牧場的生物安全,包括人員進出、場內環境規劃等,甚至還因此產生了新的職業需求,叫做「生物安全專員」這樣的團隊,這些成員並全權負責場內生物安全措施,遂見中國克服非洲豬瘟的決心。

最後,如同我們在7月29日的文章 ,夏良宙老師所提及的概念,目前歐洲正在推動動物福利飼養。但同時,對於藥品、清潔、消毒劑的使用,也都盡量符合環境友善。

「ECOCERT有機驗證」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並訴求以植物萃取或衍生的畜牧場用產品,最天然也最少汙染和傷害,讓地球能永續發展。目前台灣也是致力於環境友善的全球成員之一,期待我們國內的畜牧產業能再次度過難關,並且躍昇並列國際上的畜牧產業技術大國。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鴨肉「泛綠光」可以食用嗎? 淺談國內鴨肉市場

熬得濃郁的中藥湯頭,加上切好的番鴨肉塊、薑絲和些許米酒,當歸鴨就大功告成了,但你知道當歸鴨、薑母鴨等料理的「鴨」,有什麼不同嗎?

鴨的品種大致分為蛋鴨與肉鴨,其中最為常見的有褐色菜鴨、北京鴨、番鴨。
蛋鴨場主要飼養褐色菜鴨為主,此類鴨場以屏東、嘉義、台南、彰化及雲林縣較多。
根據中央畜產資料,蛋鴨以屏東飼養最多,佔47.31%,其次彰化22.76%,第三為台南9.97%。
肉鴨則是彰化飼養居冠,佔47.35%,第二為雲林縣24.73%,第三為屏東縣14.55%
肉鴨方面,北京鴨皮厚、脂肪多,較多製作成烤鴨,而冬天進補吃的薑母鴨,主要以公番鴨為主。
是否看過鴨肉上出現過綠色的金屬光澤,而不敢食用呢?其實是動物肌肉本身的礦物質、鐵質,在切片、煮熟後,反射光芒才會顯現。
有署名畜產試驗所的駐站專家回應網友留言,表示無論市場鮮肉,或是熟肉,經過銳利刀具切割後,若肌肉纖維排列整齊,容易經由光線反射造成「虹彩現象」(Iridescence),虹彩以綠色最為常見,是正常現象。
但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肉類除了綠色光澤外,質地生黏且有異味,應是肉品沒有妥當存放,或放置過久,使微生物孳生所致。
近年因為萊豬疑慮、國人對於肉類選擇與飲食習慣改變,所以禽肉市場已經超過豬肉市場的消費量。
除了雞肉市場明顯的增加趨勢,其實國人平均每年消費超過4千萬隻鴨,甚至也有寵物飼料商開始選用淘汰鴨隻作為動物蛋白來源,可以預期鴨的市場會再擴大。
不過國內養鴨的過程,主要是以開放式環境,容易遭遇野鳥傳播禽流感、沙門氏菌、鴨肝炎病毒等疾病侵襲,因此仍要做好生物防疫措施。
總結來說,過去鴨肉讓人直覺想到薑母鴨、當歸鴨,偏向季節性進補食品,為了讓淘汰的蛋老鴨增加附加價值,因此有業者開始研發「黃金滴鴨精」,還有寵物食品加工廠開發鴨肉相關新式產品,希望更貼近社會脈動,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
網路資料參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知識入口網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養鴨協會
http://www.ducks.org.tw › 產業介紹網頁搜尋結果產業介紹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養鴨協會
中央畜產會
水禽-產業現況 - 產業概況 - 台灣畜產 -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IG搜尋🔍畜牧經濟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台灣海博萊-假性狂犬病議題-線上研討會特別報導

針對Covid-19疫情以來,陸續有國內業界廠商採用線上課程,也獲得業界終端客戶的認同。本月18日,台灣海博萊舉辦今年第三次的免費線上養豬專業課程,並特別邀請到屏東科技大學林韋豪助理教授,擔任開場講師。

由於豬的呼吸道疾病綜合症PRDC(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是由多種呼吸道病原同時交叉感染,所引起的複雜疾病,除了一些病毒如假性狂犬病(PR)、藍耳病(PRRS)、黴漿菌等,所引起的免疫抑制之外,還會因此導致細菌性二次感染。甚至因為病毒造成的免疫抑制,還會影響其它疫苗的效力。

在歐洲,畜牧場中的PR已經逐漸成功清零;台灣近年來的努力,已取得重大成功,正朝全面陰性場的方向進行,但仍不可鬆懈,需靠疫苗來持續達到群體免疫、進而清零。而疫苗與免疫計畫,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歐洲建議以活毒疫苗作為主軸來免疫種豬群,但可在分娩前補強一劑死毒疫苗來提升移行抗體。


不過,母源移行抗體可能會干擾好幾種豬用疫苗效果,例如豬丹毒、假性狂犬病、豬瘟,​太早施打疫苗會被移行抗體干擾,或是沒有接種第二劑補強、或者場內豬隻的感染壓力高,種種因素都是肉豬過早出現PR野外毒感染的風險。

而國內各家疫苗廠商都有針對PR免疫的產品,海博萊公司的Marco獸醫師特別指出,能產生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疫苗,就是最佳的疫苗,例如豬第二型環狀病毒PCV2與假性狂犬病PR。但不管如何,養豬農民都需與特約或服務的獸醫師討論免疫計畫。


此外,其它呼吸道病源方面,夏天後將進入秋季,是黴漿菌好發季節。以往認為Mycoplasma hyopneumonia是引起肺炎的主要病原,但鼻炎型的Mycoplasma hyorhinis則也會引起類似的肺炎病症,也就增加現場鑑別的困難。

萎縮性鼻炎AR(Atrophic Rhinitis)的病原主要是博德氏菌與巴斯德桿菌A、D型,後者的A型主要引起肺炎,D型則萎縮性鼻炎主病原,但AR疫苗內都含這些病原的話,才有辦法使豬隻獲得完整保護。

林韋豪助理教授依照在動物疾病診斷中心的經驗與報告提到,現行使用抗生素的難處,因為眾多病原的交叉感染,所以在些抗生素的選擇上要考慮是否能涵蓋最多種具感受性的病原。

此外,環境因子如飼養空間太小、空氣中除了氨以外的氣體如硫化氫、二氧化碳等,也都會影響豬隻的增重、疾病等。

最後的由台灣海博萊Jimmy Cheng總結,唯有靠飼養管理(環境因子)+疫苗+藥物(豬場經濟效益),並且搭配場內的抗體檢測來評估疫苗效果,才能逐漸完成疾病的清零。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蘭嶼豬保種成功! 返鄉後誕下第一代純種仔豬

蘭嶼每年飛魚季開始前拼板舟下水、地下屋落成,都需要豬獻祭,以贈受邀、幫忙的族人,豬也是達悟族人認為的財富象徵,然而蘭嶼豬長年與商用豬雜交,原生種逐漸消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畜試所)經過40年保種復育,今(2021)年促成28頭蘭嶼豬回鄉,產下回流的第一代仔豬,延續原生種豬血緣。

蘭嶼豬是島上特有的小型豬種,耳朵小而直立,體型較小,毛色黝黑具光澤,背部些許凹背,一般豬種每胎生下的仔豬為10-14頭,蘭嶼豬為5-8頭。

雖為特色豬種,但起初島上飼養蘭嶼豬不是很蔚為流行,因為隨著與外界往來逐漸頻繁,外來豬種開始出現在蘭嶼,且飼養不到半年就有上百公斤,瘦肉多,成為市場主流,然蘭嶼豬飼養半年,至性成熟後才重30公斤左右,所以受到外來豬種影響,純種蘭嶼豬瀕危。

畜試所於1980年啟動蘭嶼豬保種,希望保留其純血脈,歷經40年努力,近10年來,每年維持培育出約500頭,純正遺傳特性的蘭嶼豬,其特色為環境適應能力強,是氣候變遷下重要的基因庫。

保種並非光養著即可,當初引種的蘭嶼豬只有4公、16母,為避免近親影響遺傳豐富度,對保種不利,所以團隊又引入分子遺傳學的分析技術,幫豬隻採血了解每隻豬在遺傳上的親疏遠近。
其實2013年畜試所就已啟動「蘭嶼豬回老家」計畫,但是因為當時口蹄疫尚未拔針以及其他安全考量,一直無法成行,直到今年1月才終於成功返鄉。

相關資訊網址/
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2011)。蘭嶼豬,台灣不能沒有你!
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 朱賢斌(2009)。(在地的種原、在地的努力、在地的驕傲)~蘭嶼豬的故事

圖為筆者2018年在蘭嶼路上捕捉到的豬,並非此次返鄉的蘭嶼豬。




IG搜尋🔍畜牧經濟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影音】2021~2026家禽市場未來展望與趨勢

作為民生消費品中的蛋白質來源,肉類需求也伴隨著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發展而成長。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國內在過去是以豬肉為主要的肉類蛋白質來源,而近年來由於畜牧業碳排放減量政策、民眾個人飲食習慣的轉向、購買與料理的方便性,雞肉的市場需求量在2020年便已經超過豬肉,兩者皆約落在每年80~90萬噸之間。

其實不只台灣,國際上也有這樣的趨勢。美國商業資訊(Business Wire)平台,對亞太地區家禽市場初步做了一些現況分析與未來市場預測。




<雞肉的市場需求增加>
近年來,縱使飼料的價格是一個限制因素,但全球家禽肉品市場的成長仍是極為快速,原因不外乎是肉品分切方便、冷鏈技術較易達成、單價相對其它肉品便宜,故容易在市場購得。
有三分之二的成長,是來自於亞太地區,特別是印度與中國。由於該兩國的國內經濟快速成長,進而人民收入增加、消費力上升,加上人口基數龐大,讓禽肉的消耗量大幅增加。也因此,未來相當看好家禽飼料量的發展。

<亞太地區是市場的主宰者>
回過頭來看中國內部,過去二十年的家禽數量與產能皆有相當程度成長,此與財團化、集約飼養系統的應用有關;並且,中國國內的禽肉成長幅度也一樣高過豬肉。
亞太地區除中國與印度之外,其它經濟發展的國家,亦普遍可見此禽肉需求增加的情形。因此,家禽飼料的品質要求,也伴隨著家禽數量增加而提升。

<台灣的機會>
根據美國商業資訊提出的上述兩點,台灣身為亞太地區的畜牧經濟領頭羊之一,其實有不少機會。

國內有些企業已先後布局亞太市場,例如大成長城公司等。除了在當地設立飼料廠,也有國內大、小規模的飼料添加劑貿易商,開始出口海外至這些發展迅速的國家,例如永鴻國際生技、永擎生技等。藉由當地的資源,配合國內專業人才,技術與產品的輸出,一同開拓國外市場,也為我們的畜牧產業、畜牧人才添加了一塊能發揮實力的戰場。







IG搜尋🔍畜牧經濟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為何熟食雞肉骨頭紅紅的?

是否曾在吃雞肉時,發現骨頭邊緣有些微血紅色呢?事實上這並非沒有煮熟,而是部分血紅素從骨髓滲出。

在瞭解血紅素之前,首先需明白如何知道雞肉已經充分加熱。

大家可以在超市層架上,或吃火鍋時看到生雞肉的樣子,未充分加熱的雞肉呈現些許透明的粉紅色,加熱後將逐漸轉成白色,而且可以輕鬆地分離肌肉纖維,這時就代表雞肉蛋白質已經完全變性。

雞以及許多幼齡動物都是在骨髓製造血球,蘊含很多造血幹細胞、血紅素,所以未煮過的骨髓,肉眼看起來就是紅色的。

烹飪時,骨髓會因為受熱膨脹,部分血紅素滲出,累積在骨頭和雞肉的接觸面,形成血紅色區域,而雞的飼料、品種有可能會影響血紅素的滲出多寡。

所以下次吃雞腿,朋友若再次看到骨頭上有暗紅色的區域,表示疑惑,就可以告訴對方,這是血紅素啦!

IG搜尋🔍畜牧經濟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豬隻體型及腳部評分-種豬專題研討會特別報導

今(8月6日)日上午,行政院農委會畜牧處與育宙農業生技有限公司合辦專題研討會,由屏東科技大學夏良宙教授主講,針對「豬隻體型及腳部評分」議題做探討,吸引了官、產、學界將近300人的線上參與。

夏良宙博士先從國內種豬比賽、拍賣切入,在選購跟評比種豬的時候,體型評分應該與豬隻檢定區別。前者包括肌肉分布、腳蹄健康、營養狀況;後者則包括背脂腰眼檢定、繁殖性能檢定。

過往容易被忽視的是,其實公豬的選擇也需考慮乳頭數,而根據肌肉分布與國內民生消費習慣來說,其實母豬的選擇也需考量肌肉表現,包括背最長肌、腹內/外斜肌等。此外,從臀後方看過去,若豬隻的背部與兩後肢呈正梯形且後腳間距夠寬,代表此種豬隻能夠乘載的肌肉量多、肌肉長,對養豬農民來說,能夠賣出更多肉量、更美觀的肉品。

眾所周知,豬腳蹄是豬的第二生命,故腳弱往往是種豬被淘汰的要因,會影響配種、攝食、飲水等。前肢支撐身體比重56%、後肢44%,所以觀察腳蹄大小,或是接觸地墊面積與肢體呈現的角度,和前肢腕關節、後肢胕關節,可評估出來是否有足夠支撐能力;而內/外八字站姿、鵝步步行狀態,會是扣分的原因。而美國、丹麥、荷蘭、加拿大等國,對此都有一套圖示的前、後腳評分標準可供參考,以此協助農民是否要淘汰該種豬。

若以繁殖性能來看,公豬的包皮過長、睪丸過大過小都需納入考量。前者影響配種或採精,後者會影響精子品質和數量,包括與精液性狀。母豬則要考慮陰戶外型,避免選擇過小或發育不良、尖狀陰戶、受傷癒合過者,以免容易難產或造成感染與損傷。且母豬乳頭的發育也很重要,推薦至少單側要有六個可以正常運作的乳頭,八到十個則為優選。

最後,夏良宙博士還提到,營養跟健康是選豬的重大議題。因為重大疾病感染了公、母豬健康與整個畜群,進而影響後代,即使是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也會因供氧不足或營養吸收功能不足,導致未來精子、卵子生成的損失,更遑論生殖系統的疾病。若缺乏鈣、磷、鋅、維生素等營養素,都會導致腳蹄、皮毛發展不如預期,且除了補充營養份之外,抗氧化部分也要思慮周全。

行政院農委會畜牧處的周文玲技正,在會議上補充,鼓勵並支持國內的豬肉產品、種豬、活豬出口,不過必需先把國內流行的一些特定疾病清除,以符合其它國家防疫規定與策略要求。目前已有越南、香港等客戶,並且正在洽談更多國家,未來勢必是國內養豬產業的一大利多。



IG搜尋🔍畜牧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