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由10年以上畜牧產業工作經驗的獸醫師,與一位專業畜牧新聞記者,共同經營的部落格。在此,您可以瞭解到畜牧產業如何與人類文明社會息息相關。畜牧界從業人員可以藉由部落格,瞭解國內外畜牧業新動態;一般讀者則可以透過我們的報導與文章,一窺畜牧業究竟。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2021年抗藥性警覺週會後報導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吃過牛、喝過牛奶,沒看過牛走路? 臺灣5種常見的牛隻品種
台灣有許多俗諺跟牛相關,例如:「做牛著拖,做人著磨」,大意為做事要認真,做人要跟牛一樣,即使生活並非事事順心,也要為生活拚下去,可見牛跟我們的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因為社會環境變遷,不再能於路上輕易看到牛車,農業耕田也逐漸被機器取代,所以導致許多人吃過牛肉、喝過牛奶,卻沒看過牛走路,因此底下分享5種台灣常見的牛隻品種。
(圖/freepik)
1.荷蘭牛
不管是台灣或世界各國,因荷蘭牛泌乳量高,所以皆為主要飼養的乳牛品種,外貌的特徵為身體有黑斑、白斑,荷蘭牛也有另一種紅白花色,不過台灣最常見的依然是黑白花斑。
1896年台灣從日本首次引進荷蘭牛,仔牛出生時可重達40公斤,成熟的母牛體重大約為600-700公斤,公牛體重約800-1,100公斤,性情溫和。
聽起來可能有點殘忍或難過,公乳牛、受傷的乳牛或汰換下來的母牛,可能會成為餐桌上的牛肉,台南知名的牛肉湯,大部分的溫體牛肉來源為乳牛。
娟姍牛的牛奶以乳脂肪含量豐富有名。(圖/iren.saeterbo instagram)
2. 娟姍牛
娟姍牛原產於英國娟姍島,為繼荷蘭牛之後的第二大優良乳牛品種,遍布全世界,毛色範圍廣,從淺灰色到深褐色,成熟的母牛體重大約400-500公斤,公牛約550-750公斤,性情較敏感、神經質,易受外界刺激。
雖然跟荷蘭牛比起來體型較小,但牛奶中的是乳脂率和蛋白質含量高、脂肪球大;荷蘭牛的乳脂率大約3.0-3.5℅,而娟姍牛的乳脂率約為5.0-7.0℅,因此製成的乳酪色澤漂亮、製成率高。
台灣的娟姍牛,是因第二次界世界大戰後,美國贈送台灣75頭母娟姍牛而開始飼養,為了提升國內乳業競爭力,農委會在2006年開放娟姍牛輸入,因其體型小也吃得較少,抗熱性、耐粗食,泌乳成本較低,所以一度聲名大噪,成為乳業新寵兒。
3.黃牛
台灣肉牛品種以黃牛、黃雜牛為主,在漢人移進台灣之前,就有紀錄記載,西部海岸的平埔族人已經開始飼養黃牛。之後17世紀,許多先人來台墾荒,黃牛也隨著大批移入,因此台灣有黃牛已將約有400年。
黃牛耐熱、抗病及耐粗飼,早期是農耕的主要動力,但隨農業機械的發名與普及,純種黃牛越來越少,因此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自1987年,開始進行黃牛保種計畫,逐步建立「純種黃牛的繁殖育種與飼養管理體系」。
現在許多店家會標榜「本店使用台灣黃牛」,是因政府在2010年通過農委會品種登記,將其正式命名為「台灣黃牛」;「台灣黃牛肉」特色品牌,是國內目前唯一以品種為基礎、具產銷履歷的在地品牌牛肉。
黃牛一同過河。(圖/joanwang520 instagram)
4.水牛
講完黃牛提到水牛,就要分享一段,牠們不願往來的傳說。很久以前,黃牛跟水牛是好朋友,一起相約去山溪洗澡,洗到一半時,突然聽到老虎的聲音,黃牛趕緊上岸穿衣要逃走,慌張中穿上水牛的衣服,而水牛因為身體比黃牛壯碩,所以儘管勉強穿進黃牛的衣服,脖子還是裸露著。
黃牛穿水牛寬鬆的衣服久了,覺得挺舒服的,不願脫下來,水牛每次看到黃牛總會說:「換啦!換啦!(台語)」表示要換衣服,而黃牛總回答:「不阿!不阿!(台語)」,因此兩牛結下樑子,立誓後世不得通婚往來,世人也將無法兌現承諾的舉動稱為「黃牛」。
其實在科學分類上,水牛跟黃牛雖同為牛科,卻是不同屬,黃牛為「牛屬Bos」,水牛為「水牛屬Bubalus」。獅子、老虎同為豹屬Panthera,可以交配生出「獅虎」,但黃牛、水牛就是沒辦法雜交生育後代。
黃牛體型比水牛大,前者從600公斤至1,200公斤,後者則大約為一半,300公斤至600公斤,兩種牛的扭力都很好,通常一戶人家養其中一種,就不會再養另一種牛。
水牛因為汗腺少於黃牛,所以要常泡水降溫,避免中暑。(圖/老牛的家 Facebook)
5.聖達牛
聖達牛為美國利用肉用短角牛、布拉曼牛雜交固定產生的新品種,具溫帶牛和熱帶牛的血統,生長發育迅速、抗熱耐粗,同時也是台灣過去常見的肉牛品種。
早期台灣黃牛主要為農業時期的幫手,飼養並非為肉牛所用,當時政府為了發展肉牛事業,1962年從美國引進聖達牛,1970年嘗試將其與台灣黃牛雜交繁殖,希望進一步提升黃牛經濟價值;經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推廣,聖黃雜種牛一度成為主要的肉牛品種。
參考資料:
農業兒童網──牛
https://kids.c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kids_knowledge&category=A21&id=14&print=1
黃牛水牛不同
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8201
常見牛品種
https://www.agriculture.com/livestock/cattle/15-common-cattle-breeds
荷蘭牛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0472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
https://www.holstein.org.tw/Knowledge_Cognition.php
台灣純血黃牛
https://www.withheart.com.tw/story/detail/30
美豬美牛進口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11295&print=Y
聖達牛與臺灣黃牛
https://www.angrin.tlri.gov.tw/lanyu/regis5.htm
娟姍牛
http://www.as3.nchu.edu.tw/cattle/aboutcattle.aspx
娟姍牛乳業新寵兒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3032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業務好幫手》畜牧業務怕臭味纏身嗎? 用這2種好物避免異味尷尬
《還珠格格》中的香妃,身上帶有馨香,甚至其離世時香味還引來蝴蝶,為其形象蒙上一層浪漫的面紗,可見香氣、體味可以為我們增添個人魅力。台灣氣候潮溼悶熱,特別我們畜牧界業務經常在外奔波,有可能會因出汗太多,加上細菌滋生產生體臭,或者進出畜牧場,難免身上會帶些氨氣、硫化氫、糞臭素的氣味,可能影響個人形象。底下分享兩種好物,避免異味尷尬。
體臭是什麼?
體臭是相當普遍、易被忽略的問題,起因為汗液中的蛋白質分子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所以開始產生異味,並非汗液本身導致體味,事實上,人的汗水幾乎沒有味道,這是常見的誤解。
雖汗水對人類來說幾乎無味,但若天氣潮濕溫暖,有助細菌快速繁殖、分解汗液中的蛋白質分子,便容易導致難聞的氣味,因此容易出汗、出汗多的人,可能會更容易導致體味。
體臭容易出現的身體部位:腳底、腹股溝、腋窩、陰部、肚臍、肛門、耳朵後方等。
體味形成原因
人體汗腺分為外分泌腺(又稱小汗腺)、頂漿腺(又稱大汗腺)。
外分泌腺分布全身,手掌、臉部、腳底特別多,這種腺體的導管獨立開口於皮膚表面,主要是透過排汗調節體溫,成分99℅為水,呈弱酸性。
頂漿腺主要分布在腋下、肛門、乳房周圍,其導管開口於毛囊,分泌的汗水較濃稠,含有蛋白質、脂肪酸,呈現弱鹼性,容易被皮膚表面細菌分解,進而產生所謂的狐臭。
當然也有些疾病、服用某些藥物會導致體味,例如:多汗症、糖尿病、腎臟疾病,不過這並非本篇要討論的重點。
畜牧場因素
畜牧場的氣味,難免會沾黏我們的衣物上。動物飼料中的蛋白質成分,經過消化道菌叢分解後的產物,就是前述所提到的硫化氫、氨素、吲哚(又稱靛基質,是人跟動物糞便的糞臭味道來源)。
這些味道容易沾黏到衣服身上,但是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有些人可以一聞到我們身上味道,很容易就知道今天有進出畜牧場。
止汗劑、體香劑使用分別
欲抑制體味可以透過抗菌肥皂定期清潔身體,並徹底擦乾自己、修剪腋窩或陰部的毛髮、穿著棉麻等天然纖維製成的衣物,以及使用止汗劑。
許多人會使用含鋁鹽的止汗劑,透過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來止汗,但塗抹後不能馬上見效,要等待6-8小時。
睡前是塗抹鋁鹽成分的制汗劑最佳使用時機,因睡覺時汗腺分泌減少,得以保持乾燥,若在皮膚略帶水氣下使用,可能會產生弱鹽酸進而刺激皮膚。
經過晚上作用後,就會在止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起床可用濕毛巾擦拭腋下,減少止汗劑殘留、刺激皮膚。若有過敏體質、皮膚敏感者,或腋下有傷口者都不宜使用含鋁鹽成分的止汗劑。
市售止汗劑有水狀、乳狀、膏狀、噴霧、滾珠劑型,越水性的劑型效果越好,膏狀劑型舒適度較佳,噴霧劑型使用時要小心鼻子吸入。
根據衛福部規定,止汗劑一定要有鋁鹽成分,而那些主打「不含鋁鹽成分」的產品為體香劑,可能會主打抑菌、消除異味。體香劑適合在出門前、運動盥洗後,在塗抹部位乾爽的狀態下使用。
因為有研究顯示鋁鹽含鋁,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許多人會特別挑選體香劑使用,要識別是否含有鋁鹽,可以翻至成分表看是否含有成分「Aluminum」。
底下為馬可波體香專家的各國體香劑、止汗劑樣品,提供大家參考,也提醒讀者,止汗劑、體香劑只能抑制出汗、減少體臭,若有嚴重體臭還是要就醫檢查。
圖:馬可波體香專家 |
哪裡買止汗劑、體香劑?
可以至粉絲專頁網私訊本集廣告商【馬可波體香專家】購買喔
參考資料:
關於體臭你需要知道什麼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73478#what-is-it
止汗制臭正確觀念
https://www.mohw.gov.tw/cp-2647-20215-1.html
台灣e院
出門前擦止汗劑沒效?醫師教你正確用
https://health.ncu.edu.tw/health-journals/392
馬可波體香專家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2021年「臺灣畜牧產業展覽暨會議」簡報
文/畜牧經濟報記者
我國畜牧界的一大盛會「臺灣畜牧產業展覽暨會議」,已於上周(11日~13日)圓滿落幕,並且本次同一展區還包括「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臺灣養殖漁業展覽暨會議」,吸引了許多業界人士與廠商參觀。
韓國區 |
丹麥區 |
荷蘭代表處 |
展會中,還吸引了國外的廠商,來台參展以尋求媒合國內代理商或經銷商的機會,例如:韓國展區、丹麥展區、荷蘭展區等。
部分廠商也已經有國內的代理商在進行銷售,例如佳力德公司代理的韓國SOMA公司產品、波克生醫與KRUUSE的合作等。
瑞寶基因新疫苗
除了廠商參與之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工業研究院等政府機關,也致力於推動國內養豬場的現代化與轉型、升級,並且達成環保、永續發展。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業務好幫手》跑業務前不能喝牛奶? 解決口腔異味的4項業務好幫手
近期疫情趨緩,畜牧界業務恢復拜訪頻率,雖仍有口罩遮掩,但也特別要注重「口氣馨香」,有可能會影響觀感與成交率。其實人們往往不自覺吃完辛香料、乳類飲品後,有難以消散的異味。而我們畜牧業在做產品推廣時,常需頻繁跟客戶或專業人士近距離交流對談,若讓對方聞到口中異味,既不禮貌又尷尬無比,因此底下介紹4種常見導致口臭的食物原因,以及4項消除壞口氣的好幫手,推薦給大家做參考。
什麼是口臭?如何辨識
口臭主要是因清潔不當,由「厭氧硫磺細菌」分解分解蛋白質,產生揮發性硫化物氣味而導致,這種菌平常生活在舌頭表面,這也是為何會有醫師宣導刷牙也要記得刷舌苔。
那麼如何辨識自己是否有口臭呢?最簡單方法是舌頭舔手腕,等口水揮發後看是否有異味,還有手指摩擦齒齦後,聞看看是否有異味。
造成口臭的病理原因中,因口腔疾病導致的佔80℅~90℅,其餘少數才是全身性疾病導致。
非病理性原因,例如:早晨因為晚上睡覺唾液減少分泌、習慣用嘴巴呼吸、藥物副作用、菸酒,以及食物,這也是本篇欲討論的主題。
四大口臭食物
1.
大蒜
大蒜氣味不僅會留在口腔,還會隨著消化,透過血液將氣味帶至肺部,由口腔再次釋放。
2.
洋蔥
生洋蔥含有特殊硫化物物質,經過細菌代謝後的濃烈味道,還會殘留在舌頭上。
3. 乳類飲品
奶類的氨基酸,容易跟口腔細菌作用,產生口臭。
4.
海鮮、魚肉
海鮮食材若有殘渣在口腔內,經過唾液中的酵素分解,可能會產生濃重的味道。
畜牧經濟報團隊私心推薦的,解決口臭四項業務好幫手
1.
無糖茶類
茶類因為含有大量的氟、兒茶素,具抗酸防蛀牙、抑制體內臭味成分產生。
2.
檸檬、檸檬水
檸檬酸可以刺激分泌口水,產生溶菌酶。
3.
黑咖啡
黑咖啡中含有多酚,具抗氧化作用,有助破壞細菌。
4.
口腔芳香噴霧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漱口、多喝水後噴幾次口腔芬芳劑,在此附上筆者在特價買的品牌給大家做參考,這是花王出的產品,但其實市面上還有很多類似中和口腔異味的品牌。
最後的叮嚀,若排除掉飲食、疾病,引起口臭的原因多為口腔問題,盡早就醫為上策,另外提醒,國人每半年可免費洗牙一次,別浪費這個權益!
參考資料:
劉文德醫師整理
彰化基督教醫院
https://www1.cch.org.tw/edm/edm_2_1.aspx?oid=70&pid=6&id=849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2021亞洲生技大展 畜牧主題相關報導
在衛福部疾管署宣布COVID-19疫情警戒降級後,加上疫苗施打接種涵蓋率估達70%,上週11月4日~7日四天,於南港展覽館舉辦的「2021亞洲生技大展」,盛況可謂是更上一層樓。根據主辦方展昭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官網統計,此次吸引了超過13國、650家以上的廠商參展,預期與會人數會突破十萬人次。
此次在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辦的生技展,雖然與會廠商多是以人醫產業為主,但仍然可見少部分畜牧相關的學術研究發表。
包括臺灣師範大學吳忠信博士研究的漢方中藥萃取物《轉大豬》,能改善仔豬產能;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陳慧文副教授發表的《預防家禽冠狀病毒之黏膜型疫苗》;動科系蘇忠楨教授的《智慧化畜牧廢水處理系統建置》;亦有未來能改善細菌抗藥性的小分子抗生素效益研究等。
臺灣師範大學吳忠信博士研究發表 |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陳慧文副教授研究發表 |
臺灣大學動科系蘇忠楨教授研究發表 |
低抗藥性小分子抗生素 |
除了學術單位的技術等待技轉、媒合,並且商品化之外,展會中也有一些外國畜牧界廠商、產品,期待能與國內代理商、買家們媒合,例如專長在精油類產品的美商佳和農化(JH Biotech)、益生菌專家SCD公司等。
此外還有部分參展廠商,既是人類營養醫學專家,也同時跨足畜牧界貢獻的知名公司,例如以益生菌廣為畜牧界所知的生合生物科技(Synbiotech),以及國歡公司代理的部分寵物專用產品。
有了上述畜牧界專家、廠商的領銜,也就提前把本周四(11月11日)開幕的「2021年臺灣畜牧產業展覽暨會議」熱度給炒熱。接下來一連三天(11~13日),即是由香港商亞洲英富曼會展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舉辦,國內畜牧業界最盛大的集會。
預期會有飼料科技、動物醫藥保健、智慧畜牧、設備、環境控制、廢棄物處理、廢水處理與沼氣發電等多項畜牧主題的新知,也請讀者期待「畜牧經濟報」接下來為無法到場參觀的業界夥伴所整理的報導。
參考資料:
1. 2021 亞洲生技大展 官方網站 (bioasiataiwan.com)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賽鴿(下) 為何賽鴿照片都會附「眼睛」特寫? 養鴿學問前進大學,品種、飼養到疾病預防一把罩
鴿子眼睛為重要參考標準之一
眼睛是靈魂之窗,對賽鴿的重要性更非同小可,鴿友會透過手指,按住鴿子頭部觀察鴿眼震動頻率,判斷其健康狀況,及作為素質優劣、比賽狀況的依據之一。
不過,有些鴿友認為,就算鴿眼優異,無強烈歸巢慾望、優等的身體素質亦無用,因此不能將鴿眼高振動頻率,視為飛出優異成績的絕對條件。
鴿眼眼砂色彩分有好多種,例如:雲砂、桃紅砂、黃底紅砂、紅砂等,健康的鴿子,其眼睛必定是明亮、澄澈,眼砂砂粒清晰、有立體感。
鴿子常見的眼睛疾病有單眼傷病、鴿痘,可能會有眼濕、流淚症狀,嚴重還會眼皮腫脹、張不開、眼砂褪色等。
(圖/unsplash)
單眼傷病人畜共通
鴿子常見的疾病有感染毛滴蟲、支原體病菌等,這邊舉例單眼傷病;其又稱「飼鳥病」、「鸚鵡病」,病原為感染披衣菌(Chlamydiae),值得注意的是,單眼傷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
單眼傷病致病性高,好發於繁殖季節、斷乳後、競賽季節,可能會併發呼吸道症狀,現象如:呼吸困難、甩頭等,嚴重會導致鴿子死亡。
症狀通常有流眼淚、食慾不振、單側結膜炎、拉青便,主要由呼吸道分泌物、打噴嚏、咳嗽傳染,也可能透過糞便、飲水散播。
病鴿可能會因眼部的不適感,用翅膀摩擦眼部,接著病菌又會和潮濕的淚水沾附在羽毛上,所以倘若鴿舍中有鴿子患單眼傷風,須治療整舍的鴿子;常見的犬貓可送至獸醫院治療,那麼愛鴿生病,是否有專業獸醫院可協助診斷呢?
大學開設「賽鴿學」,學界進入賽鴿界
根據116賽鴿網,過去讀獸醫系的學子,鮮少有機會接觸到鴿病的醫治訓練,有可能是因為國家、社會認為鴿病不是很重要,實用性不高,主要研究經濟性動物。
因此鴿子生病,台灣鴿友經常會依自己的經驗、找偏方投藥;在國外,賽鴿獸醫師常擔負鴿舍健康的把關者,就如獸醫師把關雞舍、牛舍、豬舍動物健康一樣,會定期檢驗,提供完整的保健規劃、策略性投藥或營養補充。
台灣有獸醫系所的大學,如:屏東科技大學、中興大學,都有開設鴿子飼養與疾病預防的相關課程。
根據中興大學「鴿子飼養與疾病防治學」課綱,課程從鴿子品種、賽制介紹、鴿子生理與解剖、鴿子健康管理等,疾病防治又細分玩賞鴿與賽鴿,課程架構相當完整,不過其實台灣鴿子的病理研究,並非一蹴可及的。
賽鴿蓬勃發展後,第一家從比利時引進的賽鴿醫院在台灣成立,蔡信雄和其比利時來的第一任住院醫生結識,將死亡的鴿子帶回解剖、診斷,成為其研究鴿子的開始。
2000年後,蔡信雄在屏東科技大學開設「鴿病學課程」,2010年在屏科大、嘉義大學開課「賽鴿學」,吸引許多鴿友慕名旁聽。
現在屏科大還衍生出動物疫苗研究所,期望透過某些化學物、萃取物,誘發自身基因優勢、提升整體免疫力,以及嘉大鳥禽DNA鑑定實驗室,檢測LDHA基因,數據可作為種鴿育種、賽鴿訓練參考,這些都是學術幫助賽鴿更加專業、數據化的利器。
賽鴿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難怪有人形容賽鴿是一門事業,具賽鴿專業、看診經驗的獸醫,就如奧運選手旁的防護員,在訓練、賽前、賽後守護賽鴿,使其保持最佳狀態。筆者並非賽鴿方面專家,內文如有錯誤,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出,使文章更趨完整,感謝!
參考資料:
蔡信雄教授專訪
https://www.116foto.com/NET20/Article/Detail.aspx?AT=1&AMId=891
屏科大莊國賓教授研究鴿子十多年,終於獲得檢驗試劑、藥劑雙重成果
https://mypaper.pchome.com.tw/mycitylove520/post/1380522291
就禽類生理結構揭露鴿子飛翔機能之特性-骨骼構造
https://blog.xuite.net/pyufu2000/twblog/154074460
鴿眼收縮抖動與遺傳
https://www.116foto.com/NET20/Article/Detail.aspx?AMId=1344
賽鴿眼睛構造與作用介紹
http://blog.udn.com/haluchu/100662420
中興大學鴿子飼養與疾病防治學教學大綱
https://onepiece.nchu.edu.tw/cofsys/plsql/Syllabus?v_strm=1042&v_class_nbr=2583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解方,改善畜牧業對氣候與環境的影響
全球正面臨COVID-19空前的挑戰,除此之外,還有極端氣候造成的危害,包括野火、洪水、熱浪等災情。這些對全球食品安全規範造成重大影響,尤其現今人口數量還在成長。
畜牧產品如奶、肉、蛋,在許多人口數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是飲食的需求,同時也是家庭收入與生計來源。
漸漸地,畜牧生產系統也將面臨一些議題,例如其造成氣候變化、水與空氣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全球來看,畜牧業佔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14.5%,主要是以甲烷(CH4)的型式排放,其中約44%的來源則是腸發酵系統與糞肥處理系統。其它型式還包括土地轉用與燃料使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和生產肥料形成的一氧化二氮(N2O)。
在畜牧生產系統持續與經濟、社會、文化無法脫鉤的當代,為下一代維持畜牧業的改進和發展,就是一件重要任務。因此,要探討的一個議題是,有何方法是能夠維持並增加畜牧生產,同時還減少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
由於注意到畜牧生產系統的差異性,以及各地區農牧系統的減排策略有所不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下的畜牧環境評估及績效夥伴(LEAP)從2012年起,便研擬出準則來量化畜牧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分析減排的情況。目前,FAO的LEAP正在食農系統中執行甲烷的排放監測。
畜牧領域中的各個利害關係團體,都已經在執行環境檢視政策,並且橫跨了整個系統。這些結果被整理在最近發表的應用項目報告中。其中包含17個案例,也包含經過佐證的氣候與環境解方,這同時是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圖片來源:unsplash |
參考資料: https://www.fao.org/partnerships/leap/news-and-events/news/detail/zh/c/1446496/